Orpheus Classic TWO V2 Classic THREE M V2璞真美質的擴大機

2013-09-06

瑞士Orpheus公司的背景我在寫他家頂級Privilege系列時已經詳述過,在此就不再重述。總之他們自2003年8月1日起經過好幾次的經營權變動,到了2008年歸於Confectronic SA所擁有,到現在為止沒聽說變動。現役的產品共分C,lassic V2 Line、Heritage Line、Privilege Line以及Vanguard Line,還有線材與小附件。其中Heritage Line只有一部造型獨特的數位類比轉換器MP2;Vanguard則是給iPod用的DigitalAudio Dock、Firewire Audio Dock,以及iDock Audio,Privilege Line的產品最昂貴,包括讀者們熟悉的SACDPlayer、SACD Transport、DACMK2、前級以及單聲道後級   

   

唯有C1assic V2 Line產品眾多,包括Zero D GD轉盤,Zero P CD唱盤、One SE MK2(數類轉換器)、Two(二聲道前級,也可轉為多聲道前級)、Three S(立體後級)Three M  (單聲道後級),以及Four(綜合擴大機),可以想見,Classic V2 Line的售價應該是比較親民的。事實上,從Glassic系列簡單的扁薄鐵板箱體來看,就可明白這個系列不把錢花在箱體上,而是專注內部線路,這才是最實惠的產品。
    所謂V2就是第二代的意思,在這個系列下的每一件產品都是第二代。果讀者們不健忘,應該還記得我早在音響論壇第192期(2004年)時,就已經寫過第一代的Two前級與Three單聲道後級。當時Two前級一部訂價225,000元,而二部Three,一套訂價358,000元。現在第二代的Two前級參考售價43.8萬,Three後級一套74.8萬。真懷念以前那個年代啊!不過回頭想想,現在的房價也可能是八年前的二倍,百物齊漲,不是只有Orpheus而已‘
    到底第二代與第一代有什麼不同?讓價格漲了一倍?查遍原廠資料一無所得,後來我找出192期論壇,比對之後,發現Two前級第一代線路板是綠色的,第二代則是紅色的,至於線路板上的布局大體相同,但不知道零件是否更換。而Three的內部看起來第一代與第二代是相同的,線路板也都是綠色的,唯一不同就是那個黑盒子,第一代印著Anagram,第二代則印著Orpheus,至於面板,無論是前級或後級在左邊商標處都略有不同,第一代印有Two與Three直行字樣,第二代則無。總之,八年前看了論壇評論沒買的人,現在肯定扼腕

扼腕歸扼腕,我們還是要面對殘酷的現實,讓我們先忘掉價格,來看看本文的主角吧。Two V2箱體看起來不像是鋁板,反而像是鋼板,因為入手沈重,敲起來聲音也比較沉。底下四支腳錐是尖的,使用時要小心。面板上很簡單,除了印有商標之外,只有一個小顯示窗與旁邊排成十字的五個操控鈕,所有的訊源切換、大小聲調整、進入選單等都由它們負責,電源開關放在左側板上,而不是放在面板上或背板上,這也是別有玄機的設計。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漂亮高的RCA端子,端子排列又是與眾不同,為了方便接駁粗壯RCA端子,這些RCA座排列成斜向,而非上下正對著。前級輸出端計有一組XLR、四組RCA,還有一組RCA in/out。而輸入端則有一組XLR與六組RCA。
  為什麼Two V2背板上會有那麼多組端子呢?原來Two V2可以當做立體前級,也可以當做多聲道前級,只要灌入多聲道前級的軟體,就可以立體聲搖身一變為多聲道。就是因為如此,背板上才會準備了那麼多組的端子。我想這個觀念應該是SACD剛開始流行時的想法,現在唱片大廠幾乎已經不推出SACD軟體,純音樂多聲道的路子越來越窄。即使少數人想聽,恐怕也會購買日本AV環繞擴大機。事實上,現在想找擁有多聲道類比輸出的Hi End級SAGD唱盤也很難,大部分都是二聲道類比輸出

打開Two V2前級頂蓋,映入眼簾的是二大塊紅色線路板,以及一個環形變壓器。靠前端那塊線路板是電源供應,另外一塊則是前級線路,至於邏輯操控線路板則貼附在面板內側。Two V2的訊號放大線路板上全部使用Op Amp與表面黏著元件,這是因為前級通過電流小,使用SMD可以讓線路更緊湊,音樂路徑更短。老實說,如果不是用了許多繼電器做訊源切換,Two V2的體積還可以縮小,不過,如果真的把體積縮小,看起來就沒那麼威了。有意思的是,Two V2的XLR端子是直接與線路板連接的,但所有的RCA端子卻都是用配線與線路板連接,到底這是為了聲音考量呢?還是另有原因?
    Three M V2後級的面板跟Two V2前級一樣,除了印有商標圖案與指示燈之外,沒有其他設計。來到背板,一組XLR與一組RCA端子,還有二組喇叭線接端,如此而已,簡單乾脆‘箱體底部也跟前級一樣,採用四支尖錐支撐。
  打開Three M V2頂蓋,入眼的是二個巨大環形變壓器,變壓器左右二邊各有一塊幾乎一樣的線路板,線路板上也各有一個Power Loop V3Module‘請記住,Three M V2是單聲道後級,所以左右二片線路板其實就是立體聲線路,左右聲道橋接之後讓原本立體聲的40瓦提升到150瓦(有意思的是,原廠使用手冊中標示最大輸出1 80瓦)。到底那個PowerLoop Module黑盒子有什麼功用呢?原來當電流、電壓、阻抗、輸入靈敏度變化時,這個黑盒子就會起調節作用,維持電流電壓的穩定。
  線路板上可以看到大部分使用傳統穿孔元件,只有小處用了表面黏著元件,很顯然,走音樂訊號的線路板還是用穿孔元件,小部分與音樂訊號放大無關之處才採用SMD。每聲道線路板上總共有24個小型濾波電容,顯然是要加快電容充放電速度,提昇擴大機的暫態反應時間。咦?怎麼沒看到散熱片?原來散熱片就是靠著左右二側的二片直立鋁板,每片鋁板上鎖著六個功率晶體。這樣的散熱片夠用嗎?實際聆聽時機體熱度並不高,所以不必擔心。
  聆聽空間在我家開放式大客廳,搭配的數位訊源dcS Puccini,喇叭則試過AER Momentum、PioneerS-1ex,Near Ultimatum XLS,這三對喇叭跟Two V2、Three M V2都很搭,不僅能顯出這套前後級的特質,連喇叭本身的性也都清楚保留,顯然Two V2、Three M V2沒有什麼癖性。最後定稿選擇Pioneer  S-1 ex’理由是Neat體積比较小,低頻量感在我家不如其他二對喇叭‘而AER則是效率比較高的喇叭,不足以測試Three M V2後級的驅動力

第二代聽起來與第一代有什麼不同呢?八年前的印象當然早已不存,不過我透過重讀「92期評論,發現二者的聽感竟然是如此接近。音質美是其一,帶有寬鬆特質是其二,其他小差異我則無法回憶。這套前後級的音質之美可以用什麼來形容?珍珠。珍珠光華內斂,入手溫潤,不眩目,也不華麗,但看起來就順眼。也可以說它的音質之美有如天鵝絨,手過之處柔順無比。如果珍珠與天鵝絨您無法想像,那麼我可以說它的音質之美有如好吃的芋頭。好吃的芋頭跟不好吃的芋頭有什麼差別?好吃的芋頭咬下去不會結塊,帶有黏性,而且鬆軟,更有濃厚的芋香,而不好吃的芋頭呢?入口沒有黏性,一咬就變成碎硬的小塊,更沒有鬆的口感,芋香也很淡。這樣類比您應該可以想像了吧?
  這套前後級的高頻段內斂,光澤夠,但不會刺耳。甜味不是很濃,也不是華麗型,但就是耐聽,有如剪裁適度的西裝,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的設計,但穿在身上很耐看‘而中頻段屬於飽滿型,還帶著彈性,有如剛摘下的番茄,表皮有張力。大家都知道番茄放久了之後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表皮乾皺果肉没有彈性,那就是不夠好的中頻段。在低頻段方面,這套前後級發出的量足夠,而且推力有韌性,營造出來的低頻基礎夠紮實。
  也就是因為中頻段夠飽滿,低頻段夠紮實,又加上高頻段不搶耳,因此塑造出這套前後級的寬鬆特質。寬鬆是什麼?舉重若輕,疾行若徐。寬鬆特質必須有強而有力的電源供應做後盾,綜酊hree M V2後級的電源設計,可以知道雖然它的體積不大,但那二個環形變壓器與眾多小濾波電容的能量不可小觑,而Two V2前級使用的環形變壓器雖然不大,但整個機箱中,電源供應線路板就幾乎佔了一半,同樣也在電源供應上下足了功夫。以下,我舉幾張軟體來做聽感的佐證

会让人食不知味

當我聽Anne Bisson那張rBlueMind時,鋼琴與人聲都很甜潤無,形體也都健康的龐大,可說是既寬鬆又有實體的重量戚。尤其鈸發出聲音時,那極優的音質簡直就只能以高貴來形容。聽Blue Mind時,同時也可以感受到這套擴大機的高、中、低頻段量感都很豐富,但又控制得很好,不會亂飄,而且質非常美。尤其當您聽那些樂器的微弱尾音時,竟然也同樣能感受到那音質的美,真是不簡單啊!
    再來說聽Lara St.John那Bach the Concerto Album创的感受,協奏曲細緻順暢中帶著溫暖的特質,弦樂解析清楚,但又圓融,沒有硬調,也不會張牙舞爪‘最後那幾小提琴無伴奏的美簡直就是會讓,食不知味Jo我的意思是,就算當時在吃鮑魚魚翅,也會被它們所發出的小提琴聲之美吸引,而食不知味。另外,  ’食不知昧J也可以釋,與Orpheus在此處所再生的小提琴獨奏相比,許多擴大機簡直就是讓人,食不知味剑‘因為它們的小提琴 美味把其他許多擴大機都比下去了。
    除了Lara St. John這張CD之外,用Orpheus來聽Aaron Rosand與Seymour Lipki'n合作的那張 Strauss、Grieg、聖桑小提琴奏鳴曲  (Audiofon,CD72026)時,Aaron Rosand那把名琴在這套擴大 機的再生下,真的是音質美得非凡, 難怪那把琴轉手能賣那麼高的價錢‘ 而伴奏的鋼琴規模感龐大,氣勢如帝王般堂皇,與小提琴的纖細美質可說是強烈的對比。從小提琴與鋼琴二者形體強烈的對比中,也可以了解它們對於樂器形體的再生很忠實,沒有刻意放大,也不會一律細小,它展現出該小就小、該大就大的忠實特質


民家私酿葡萄酒

再來我還要舉一張CD來強調Orpheus的音質醇美,我用的是Tacet那張相當特別的中提琴、鋼琴、吉他演奏( LindemannPlays Schumann、Schubert、Benjamin、Paganin i  andHubay,Tacet 143)。內中以中提琴來搭配鋼琴與吉他,這三者的音質在這套擴大機的再生下,顯現極美的音質。尤其中提琴那醇醇的美聲簡直就像民家私釀的濃葡萄酒,無比香醇芬芳。假若您有這張CD,但從來就沒有認為音質優美,又聽不出柔緩音樂裡蘊藏的細微音樂活生感,那就代表府上音響系統的,美還處於相當低的位階。其實Tacet唱片的錄音經常可以拿來當做試金石,如果您聽了覺得錄音品質沒什麼,或覺得單薄刺耳,請先不要怪Tacet,要先檢討自家音響系統是否偏頗過頭了。
  Two V2的優點當然不是只有醇美而已,它的樂器質感棒極了。例如聽Burmester測試片第二張第一首的人聲嗓音質戚就非常直接,但又很美,那種人聲的美可以當做音響效果來享受。而第三首薩克斯風演奏,那管壁的空氣通過摩擦聲,以及演奏者吹出的顫抖尾音質感讓人聽了印象深刻。來到Nils Lofgren那首Keith DontGo時,吉他的音質又脆又甜,歌手嗓音清爽有勁,喉頭嗓音發聲質戚也很真實。從鋼弦吉他爽脆快速又不生硬刺耳來看,Orpheus不僅寬鬆不緊繃,暫態反應也是超快的


细节丰富不单调

再來我舉大陸達人藝典唱片那張;琴歌來做樂器演奏質感的說明,片中只有古琴與女聲,乍聽之下好像:什麼特別的樂器質感,其實不然。我用幾部擴大機聽過此處的古琴,發
現這套前後級把古琴演奏質感再生得有Q性,有柔軟度,有剛性,還有彈性,更棒的是這些特質都剛剛好,融,合在一起就變成讓人聽了既舒服又擁-有高度真實感的古琴演奏質感。除了演奏質戚之外, Orpheus前後級唱起。這張CD時,讓那古琴散發出很多的豐富細節,這些豐富細節不是集中狂高頻段,而是平均散佈在高、中、低頻段,尤其我認為中頻段與低頻段的細節還比高頻段豐富。豐富的緞節造就了什麼?造就了不單調的古琴聲。同樣的,也造就了不單調的女聲。或許您無法了解所謂,不單調指的是什麼?當您用自家音響系統聽這張軟體,覺得錄音效果沒什麼,聽起來很單調又不生動時,就會明白我所謂的不單調是什麼意思了。
璞真美質的擴大機
    您嚮往瑞士嗎?瑞士我去過數回,那裡沒有如東京紐約的高樓大廈,也沒有上海台北的繁華,反而更多的是田園風光與樸素的建築。但是,這樣的國家卻製造出許多高品質的產品,包括音響器材。為什麼?我認為他們的生活環境隨時接觸大自然的美,再加上德法義民族性的融合,造就了瑞士既精密、又保存本性之美的產品特質。鐘錶如此、食品如此、時尚品牌如此,紡織品如此,音響也是如此。Orpheus Two V2前級、Three M V2後級就是這樣一套璞真美質的擴大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