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论声,无话可说ATC SCM 40扬声器

2014-08-18
早期的ATC产品也不容易玩好,它对功放线材的搭配有着严格的要求。记得当年我是和三位老友一起买了一对SCM20 。一个月之后,两位朋友便把这对喇叭出掉。理由很简单,三个字:玩不定!我是不服输的一个人,两个月之后,我邀请上述两位朋友到我家中,我用一套Audio Research的前后级把SCM20收的服服帖帖;二位朋友听完SCM20出色的表现之后,真是后悔莫及,其中一位更说:SCM20不是一件冷冰冰的器材,而是一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当他们知道我这期会测试有{馒头中音}的ATC SCM 40时,都异口同声的说:正式试音时一定要提前通知我



SCM40貼上極之漂亮的淺色木皮,外層經過多次打磨工序,看上去實而不華。身高980mm' 265mm闊和300mm深的體積非常易於擺位。我們知道,一般香港發燒友的聆聽環境大多圍繞在一百至二百平方呎之間,以我的聆聽環境而言,是12呎闊x 22呎深,我把她離後牆3呎,兩側離側牆兩呎左右,toe-in的角度也要小心逐少調校,皇帝位和兩隻喇叭成一個等邊三角形;調校好之後,她有非常深闊的音場,而離箱感也特別厲害;關上所有的燈之後,你會完全感覺不到喇叭的位置,聲音穿破後牆和兩邊側牆。我重申一句:SCM40對擺位非常敏感,只要角度有絲毫的差異,SCM40都會直接反映出來;但當你征服了這個困難之後,心中的滿足感真的是難以筆墨來形容.這對SCM40還有一點是同價喇叭所無的,就是她的接線端子是有tri-wire的設置,這個正合吾意。大草兄常說我的器材一屋都係,今次可以大派用場了.tri-wire表示你可以用三部後級來推SCM40,我曾經用三部麥圖來推SCM40:分別是MC2100推高音、MC2200推中音、MC2500推低音,也試過用三部每聲道輸出180瓦的山水BA3000後級來推她的高中低音.效果都相當不俗。當然,我一部『老麥』MC2500已能把SCM40收得貼貼服服,以上的組合,是供『好玩』的發燒友一個參考,因為有tri-wire的設置的喇叭不多,此時不玩,更待何時!不過,我有一個溫馨提示:一般後級和SCM40都重量相當,玩還玩,搬機測試時小心你的腰骨

SCM40是氣墊式  (acoustic suspension)設計,三路分音,所用的是一隻25mm絲質軟半球體鈸磁高音單元、中音則是ATC揚名立萬的75mm軟半球體『饅頭中音』單元,而低音則是一隻164mm低音單元.SCM40的頻響是48Hz-22kHz,她這只25mm絲質軟半球體高音單元非常線性,和一般半球體高音單元不同的是她的線圈繞製是使用扁帶,再用高技術繞製而成,而銨磁鐵的使用令到這只高音更為人性化。我的高音參考標準是和現場音樂會比較,SCM40播放古箏、結他和小提琴等高頻樂器是非常有臨場感和像真度,而這正是我常常鼓勵發燒友多出席現場音樂會的原因

談ATC喇叭,又怎能漏了那只發燒友至愛的『饅頭中音』?好些貴SCM40幾倍的揚聲器都使用這只編號SM 75150的中音單元,這只單元的研發,是ATC最大的成就之一。究竟這只『饅頭中音』為何能使喇叭廠家和發燒友趨之若騖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饅頭中音』有非常寬廣的頻率響應,高頻響應達到4kHz,而低頻響應則可下潛至300Hz,這個頻響差不多覆蓋了大部份樂器的基音範圍。
       SCM40是三路設計,分頻點分別是380Hz及3.5kHz,也就是說,『饅頭中音』負責了大部份樂器和人聲基音的重播,高音單元不用顧及到較低頻段中高音的播放,可以專心一致再生高和超高頻段,而低音單元也可以從容不迫的重播低音頻段。三隻單元有清楚的『工』,分音器的設計也不用那麼複雜,失真自然減少,聲音更加輕鬆準確ATC喇叭都有監聽式的精準度,都拜這只『饅頭中音』所賜。各個頻段配合得滴水不漏雖然SCM40有tri-wire的設計,但大部份用家都只會用一部後級來推動,所以我在煲機和試音時都是用麥景圖C39前級和MC2500後級,訊源是用了德律風根cca的CayinSCD-50T。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SCM40對線材的要求頗為挑剔,最好配搭一些清通透明,速度夠快的線材,前年去台灣旅行,探訪一位住在臺北的發燒友網友,他替我向線廠訂造了一套純度甚高的銀線,我今次全部上,配搭SCM40更是如魚得水,連續煲了十多天之後(『饅頭中音』需要較長時間的煲煉),SCM40基本上已進入狀態。我和上述兩位朋友先以今年和去年的《原音精選》小試牛刀,聽彭羚的(小玩意)和棠哥的(抱緊眼前人>,SCM40有著細膩、精巧的聲音;滑不留手好像打磨過的高頻段,與同樣圓滑的中頻區結合得滴水不漏;這樣,中頻以上的連貫性便更為出色。在不俗的聲音純度下,依然體現出足夠的密度支撐;聽一下黃紅英的(船歌)和《精英獨奏》的(漁歌),其高頻的通透感令人拍 案叫絕;在寧靜的背景裡,樂器和人聲的線條清晰而穩定,而且有著不錯的質感。同樣,喜歡動感刺激的發燒友聽SCM40也不會望,播放Arthur Fiedler指揮波士頓流行樂團演繹<Aida:Grand March>  和Charles Munch指揮BSO演繹聖桑(管琴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音場又深又潤,樂隊強奏時然有條不紊;動態反應、瞬態響應是無可挑剔。低頻收發的控制力一向是ATC的長處,SCM40把這個長處充份發揮

動靜兼備聽SCM40特別有親切感,因為和SCM20相處有5年的時光,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今次試SCM40,自然要把她玩到盡。再聽羅寧娜的《劉三姐》,羅小姐清甜而圓潤的歌聲,夾帶的那一點喉部的聲音明顯較同價測試的喇叭為多,証明了這對喇叭的中高頻分析力足以反應音樂軟件的細微訊息變化。接著聽DGG出版,Pletnev指揮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演繹拉赫曼尼諾夫的名作《The Bells》,在爆棚樂段,其氣勢是如雷轟頂般但又乾淨利落,音場的深度和層次也是穿牆破壁,離箱感非常出色,而且不時顯示出座地喇叭的霸氣。強悍的衝擊力令人心跳加速,而豐滿的墊底低頻令音響的場面有所增大,音場也向後擴展了不少;而在低頻的能量感增強的同時,幾位歌唱的中高頻也跟著有力地放聲歌唱,我有如坐在一個龐大的音樂廳的皇帝位中,欣賞著神抖擻的交響樂和歌唱家的歌唱,那種感覺,實在美妙極了!
     寫到這裡本已可收筆,但仍然有人說ATC喇叭聽大型音樂出色,但聽弦樂或室內樂則過於霸道,不夠柔美云云。為了証明這個說法的真偽,我重播TELDEC出版的那張由Gyorgy Terebesi及Sonja Prunnbauer演繹柏格尼尼的《小提琴與結他音樂》,這張絕版天碟錄音觀到無以復加。用SCM40聽小提琴和結他是一種寫意的享受,不需要很大的聲壓,她就能提供絕佳的音樂感,中及中高頻娓娓動人;簡簡單單兩件樂器的定位和結像十分準確,樂器的質感極佳,輕易能辨別出兩位大師拉彈撥的技藝,SCM40在爆棚時未見拖泥帶水,在柔情時也不過於做作;鏗鏘透明的結他,如天鵝絨般滑溜的小提琴,真是美到不知人間何世。以價論聲,實在無話可說

结语:

坦白講,我是真的聽過有人把ATC喇叭玩到掩耳疾逃。要玩觀SCM40,是需要少少技巧和耐性,在配搭上也比較講究。但當一切到位時,SCM40是觀到令人目眩神迷。我初玩SCM20時,也花了一段時間;同時,適當的放下無謂的自尊,虛心點去請教一些前輩,ATC喇叭並不拒人於千里之外。當你玩好她時,她是一對人性化、有感情的喇叭,令你愛不釋手。而新的SCM40在搭配適應性上較舊型號較為寬廣,實在值得向發燒友推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