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莱伯指挥《贝多芬第七交响曲》SACD

2006-08-15

1982年5月2/3日,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2004)与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在慕尼黑的国立剧场举行卡尔.伯姆的追思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第四、第七号交响曲。前半场演出的第四交响曲在1993年由Orfeo发行CD,下半场的第七被尘封多年于2006年1月以SACD的形式面世.(出版的都是1982年5月3日的现场实况)

        有评论说道贝多芬的这个作品是因为小克莱巴的频繁演出而发扬光大,其实不然。真正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人们会发现它的魅力甚至比贝多芬的英雄,命运都大。

    小克莱伯的第七演奏一贯的风格是声部平衡,弦弓犀利,抑扬顿挫。他的第七根本算不上是太快(抛开切利那种独一无二的风格),比他快的大有人在,比如说纳索斯出版的理查 施特劳斯指挥一款同名CD以及所谓最好的卡拉扬62年。

    小克莱巴追求的是声部的灵活多变,观看他的录像就会发现他总是追求某个声部的突然发声以及戛然而止。

   第七的木管组在第一乐章的悠扬在第二乐章末的急促在第三四乐章的风都被小克莱伯很好的把握住,和其他指挥相比较他对木管的处理更细致。 乐团重音踩的恰到好处,让人不禁想跳舞。

    小克莱伯还是对这个作品有着独到见解的人之一。历史上对第二乐章的处理有以富特为代表的一派还有以小克莱伯为代表的坚持小快板的一派。虽然贝多芬自己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忧郁的小快板说明是否符合第二乐章的意境,但是当时的很多人已经认为采用小快板来演出的效果十分不错。所以小克莱巴选择这种速度,并且终生演出保持不变,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克莱巴的良苦用心。

    第二乐章最后部分小克莱伯没有用注明"arco"而是采用拨弦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也是在演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看小克莱伯的录像,可以发现他对这几个拨奏音符特便重视,我们不难体会到他想表现的那种心灵的震颤感觉。(巧合的是他的父亲也是采用的拨奏)
    
    这张CD的出版,看来是迄今为止长度最短的SACD,但是因为主人公是小克莱巴自然会有笔者一类的大批小克莱巴热衷者买账。看到介绍说小克莱伯患上了发行恐惧症,除了对这张碟的出版感到高兴,还想起小克来把最后一次指挥第七后说的一句话“他们似乎不是太喜欢,我真遗憾!”
   
    不清楚是奥菲欧公司生财有术抑或是谈判合同的问题,他们没有选择将这个第七和业已出版的第四一起合集出版

 


相关新闻